差异就是差别,是一切事物或事物内部要素间的不一样,表现为内容与形式的不同。
差异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系统及思维的过程中,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。
差异可能是结构上的差别,有可能是在时间横轴上的位置的差别,或是彼此社会阶层与角色的差别程度,或是对环境的主观体验(从确定到不确定)的不同。
哲学视角的差异是未激化的矛盾,是同一与斗争的结果,包括外在差异和内在差异。
差异与同一是联系着的,异中有同、同中有异,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物体,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特点即外在差异。
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诸多要素,各要素的结构不同与统一即为内在差异。
差异还有可能表现为过程的差异、状态的差异、上下系统层次的差异等等。诸差异的特殊性、协同性、普遍性生成了大千世界。
俗话说,一棵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,同样一群人中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。即便是双胞胎,大双是大双、小双是小双,各是各:千人千面,千面千心。
恩格斯认为:“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,这一事实在每一个命题中都表现出来。”
一切事物都是同和异的统一体,差异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形态;差异是物体的本质属性。
否认事物系统的差异,就是否认了一切,就是否认世界上所有的存在,这是粗浅共通的道理,古今中外,概莫能外。
古今中外的心理学研究了很多人类的各种差异的存在的方法、存在的形式、对于我们的影响以及如何测量观察分析这些差异。
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我们的行为丰富多彩,使得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,使得我们的社会纷繁复杂。
尽管人的行为、情感、能力非常复杂,但一个人在相当一段长时间内,都会表达出稳定的特点,于是人的差异是可观测、可预测的。
也正因为此,心理学才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关心,各种科学、实证、系统的测量方法层出不穷。
差异的最大特点就是无法消除、永远存在。每个生命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表达方式,每个人存在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构成了大千世界,万般人生。并且也正是基于此,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乐趣,变得精彩纷呈。
差异普遍存在于人的身高、体重、漂亮指数以及视力、听力、智力等等之中。
曾经有人尝试用不同的标准把人进行分类,发现人和人是不同的,最终得到一张常态分布图——是一个极其常见的连续概率分布。
原因在于我们研究的对象具有同质性,所以其特征往往是趋同的,即存在一个基准;但由于个体变异的存在(当然变异不会太大),这些特征又不是完全一致,所以会以一定的幅度在基准的上下波动,从而形成了中间密集、两侧稀疏的特征。
正态曲线呈钟型,两头低,中间高,有34%的分数位于从均数到1个标准差的区域内,16%的分数位于分布的两端超出1个标准差的区域,大于2个标准差的分数只占2.5%。左右对称。因其曲线呈钟形,因此人们又经常称之为钟形曲线。
德国数学家、“数学王子”Gauss率先将其应用于研究,也称为高斯分布(Gaussian distribution)。
研究表明,自然界、人类社会中大量现象均按正态形式分布。正态分布统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,因此,正态分布也叫常态分布现象。
正态分布图
如上图所示:由正态分布函数表达式来看,主要由两个参数μ和σ决定。其中,数学期望为μ决定了其水平位置,其标准差σ决定了其分布的高低胖瘦。
约68.2%的点在-1到1个标准偏差范围内,我们称之为正常;约95.4% 的点在-2到2个标准偏差范围内,其中-2至-1以及1至2标准偏差范围,我们称之为临界;低于-2、大于2个标准偏差范围各2.28%,差异太大了,被称之为异常。
有99.7%的数值位于3个标准差的范围以内,极端值出现的概率其实很低;极端值对均值的影响也很小,因此,正态分布是稳定的系统。
弗朗西斯•高尔顿 [Francis Galton] 是英国人类学家、探险家、地理学家、气象学家、统计学家、遗传学家、优生学家、心理学家,被尊为“差异心理学之父”,他也是心理测量学上生理计量法(应用统计学)的创始人。
他在博物馆开设了人类学测量室,通过仪器对人类的身高、体重、力量、速度、肺活量、拉力和握力、扣击的速率、听力、视力、色觉等能力进行测量和研究,收集了大量资料。
他将所得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平均统计研究,证明人的心理特质在人口中的分布如同身高、体重那样符合正态分布曲线,在正常的状态下,一般的事物,都会符合这样的常态分布。
影响人身高的因素很多,营养、遗传、环境、族裔、性别等都有影响,这些因素的综合效果就是人的身高服从正态分布。
如果按照身高把人进行分类,个子大,排在右边;个子小,排在左边;多数人都在中间,个子不高也不矮。
2017年,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67.1cm。
一个人不管身高多少,根据身高是正态分布,我们就可以快速地知道,大部分男性的身高是集中在平均值,即“大众身高”,总有小部分人的身高要么比平均值身高略高,要么略低,特别矮和特别高的都比较少见。
如果按照体重将人进行分类,我们会发现,有的人太胖,有的人则太瘦,而多数人不胖不瘦,如歌曲里唱的“阿拉木汗”——“阿拉木汗什么样? 身段不肥也不瘦。”
如果按照漂亮指数把人进行分类,《悲惨世界》里的卡西莫多可能就在左边,《罗马假日》的安妮公主会跑到右边。
如果按照视力好坏把人进行分类,戴眼镜的人可能就得往左移;多数人视力正常,在中间;有的人眼睛特别好,比方说,《封神演义》中商纣王手下大将棋盘山上的桃精“千里眼”高明,眼观千里,那就排到右边。
如果用听力把人进行分类,有的人需要重说一遍、加重声音,他才能听得到;有的人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一些信息,听力出奇地好,好比《封神演义》中商纣王手下大将棋盘山上的柳鬼“顺风耳”高觉,耳听八方;而多数人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16~20000Hz之间,声强在20~50dB之间。
如果按照聪明程度把人进行分类,有的人智商很高,超过131,我们称之为“天才”;有的人智商在116-130之间,我们称之为“超常”;有的人智商在101-115之间,我们称之为“聪明”;有的人智商在86-100之间,我们称之为“鲁钝”;有的人智商在71-85之间,我们称之为“愚笨”;而有的人智商不到70,我们称之为“准智力落后”。
这个世界的你我大多数都是在85-115之间,芸芸众生谁也不比谁“聪明”多少、谁也不比谁“笨”多少,千万不能自以为是、自以为聪明,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“常态分布图”?我们可以用中心极限定理(Central limit theorem)来解释,即在特定条件下,大量统计独立的随机变量的平均值的分布趋于正态分布。
举例并假定,人的身高由四个主要因素的叠加效应而决定,包括遗传、营养、睡眠和运动。
在群体内的平均水平基础上,这四个因素对身高的效应(可正可负,或多或少)往往又受到很多随机情况的影响,所以在其相加之后,个人的身高趋向于群体均值。
比如,虽然某个小孩的父母身高低于同龄人的平均值,但由于这个小孩不挑食、爱运动、注意睡眠,成年后的身高还是达到了同龄人的平均水平。
当父母身高走向极端(或者非常高,或者非常矮),子女的身高不会像父母身高那样极端化,而要比父母们的身高更接近平均身高。
如果每个个人的身高在多个因素的叠加作用下都趋向于平均值,整个群体的身高分布也自然越来越接近正态分布——趋中回归效应——大自然具有一种约束力,使人类身高的分布相对稳定而不至于产生两极分化。
差异表现为群体差异、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。
群体差异(Group Difference),是依据不同标准划定的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。
这种群体可以是根据种族、年龄、性别等等进行区分,是对于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概括性表征。
比如,根据人类的某个特征把人分成不同的群体:年龄、性别、肤色、毛发、身材等,或者生活地域、经济阶层、文化程度甚至是否参加过某个培训班、有某方面的特长与否等等。
再比如,婴儿和青年是两个不同的群体、听力残疾者和视力残疾者也是两个不同的群体。
群体差异的存在是许多学科存在、研究的基础,不可否认。
个体间差异(inter-individual difference),是指同一个群体中的个体,受遗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,在生理、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。
表现在同一个班级中,孩子虽然年龄相仿,但彼此之间有生理(高矮胖瘦等)或者心理上(认知、情感、社会性等)的差异。
比如同样都是听过某一节课的群体中,同一个老师、在同一个地方、用同一种方法、教了同一个内容,但人跟人之间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——
或是专业背景、知识结构、学习目的、听课态度等方面不同,抑或视力、听力的不同,智力、行为的不同等。
个体间的差异可能表现为个性倾向性差异,包括兴趣、爱好、需要、动机、信念、理想、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;有可能表现为个性心理特征差异,包括能力、气质与性格等方面的差异。
个体间的差异提醒我们,即便是同一个班的,也不要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,更不用说不同班、不同学校……
个体内差异(Intra-Individual difference),是自身发展各方面的不均衡性,即个体内部生理和心理诸要素之间,主要是发展的诸要素之间发展的不协调性或不平衡性。
比如,有人擅长口头表达但是让他写出来就很难,有人动作技能优秀但言语表达跟不上。
再比如,某个个体自身生理的发展水平大大高于心理的发展水平,音乐能力的发展大大好于数学能力的发展,社会适应能力和年龄不相符等等。
个体内差异的存在,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,因为这是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、因人施教、处方教学的依据和理论基础之一。